DeepSeek缘何在“全员恶人”的赛道里活成“白月光”

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0:59    点击次数:114

AI工具的爆火,让无数用户享受到了“一键生成”的便利,但鲜少有人意识到——你在屏幕上敲下的每个字,可能正在被AI公司“合法收割”。近期,腾讯元宝因用户协议中的“霸王条款”被推上热搜,撕开了大厂AI产品用户协议的“遮羞布”。今天我们深扒市面热门AI产品的协议内幕,看看你的知识产权是如何被“明抢暗夺”的。

一、用户协议里的“文字游戏”:从永久授权到默认收割

1. 腾讯元宝:从“永久免费”到“体验计划”的文字魔术

- 原条款:用户需授予腾讯对上传及生成内容的**永久、不可撤销、免费使用权**,涵盖模型优化、市场营销等场景。

- 争议后修改:改为用户需主动加入“体验优化计划”才开放授权,但协议仍保留对参与者的内容使用权。律师游云庭直言:“看似让步,实则换汤不换药。”

腾讯的“退让”更像一场公关表演,用户若想享受完整服务,最终仍可能被迫“卖身”数据。

2. 纳米AI搜索:比腾讯更狠的“全权代理”

- 用户内容被360系产品永久免费使用,甚至允许平台以用户名义维权。协议直接规定:“360有权将内容同步至旗下所有平台”。

用户成了免费内容农场主,而平台摇身一变成了“版权大亨”——这波“空手套白狼”,360玩得溜!

3. 通义、Kimi、文心一言:条款趋同,用户成“数据燃料”

- 阿里通义三改协议,最新版仍要求用户授权内容用于“服务优化”,且强调“去标识化处理”。

- Kimi更直白:“用户需接受内容用于模型训练,且不得主张权利”。

大厂们嘴上说着“保护隐私”,实则把用户输入当成了AI养料的“自助餐”。

二、律师解读:这些条款合法吗?用户亏在哪?

1. 法律灰色地带:授权“必要性”成争议焦点

- 法律从业者刘哲指出,现行法规未明确AI公司收集用户数据的边界,导致协议条款“宽泛到可以跑马”。

- 根据《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》,平台需用户明确授权才能使用数据,但“明确”的定义被厂商肆意解读。

2. 用户双重损失:创意被榨取,维权无门

- 用户不仅可能失去对原创内容的控制权,更讽刺的是,AI生成的文本在现行法律下甚至无法被认定为著作权作品。

用户既是AI的“奶妈”,又是版权的“弃婴”——这生意稳赚不赔!

三、行业清流VS跟风黑马:谁在尊重用户?

1. DeepSeek:用户协议的“业界良心”

- 明确用户保留输入/输出的全部权利,甚至允许用输出内容训练其他模型。

在“全员恶人”的赛道里,DeepSeek硬是活成了“白月光”。

2. 字节豆包:有限让步下的商业算计

- 条款虽承诺内容归属用户,但仍保留“模型优化”使用权,美其名曰“提升用户体验”。

比起腾讯的“强取豪夺”,字节至少学会了“先礼后兵”。

四、用户自救指南:如何守住你的数字资产?

1. 警惕默认勾选:关闭“体验计划”等数据共享选项(如腾讯元宝新版协议)。

2. 优选协议透明产品:优先选择DeepSeek等明确用户权利的平台。

3. 人工二次加工:用66论文等降重工具消除AI痕迹,降低被系统标记风险。

4. 推动行业标准:关注《生成式人工智能知识产权运营管理指南》等国内标准进展,用集体力量倒逼改革。

最后:当AI学会“吸血”,用户必须觉醒。用户协议的“文字陷阱”,暴露了AI行业“数据饥渴症”的集体焦虑。当大厂们忙着用条款“跑马圈地”,普通用户更要看清:你的每一次点击,都在为AI帝国的版图添砖加瓦。选择尊重用户的产品,拒绝“免费午餐”背后的隐形代价,才是数字时代真正的生存智慧。